提起奇石,很多人會想到太湖石。去蘇州園林遊覽,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太湖石令人目不暇接。其實,南京也有一些大有可觀的太湖石。“老南京”版的忠實讀者黃寶榮先生走遍南京,拍攝了很多太湖石。他說,這些太湖石都是具有曆史價值的文物,但其中一些還有待加強保護。
南京也有北宋花石綱遺物
“我是看到花石綱的故事,才想起拍攝南京太湖石的。”黃寶榮是攝影愛好者,最喜歡拍攝文物。他告訴記者,北宋末年,昏庸腐敗的宋徽宗酷愛收集奇石。宋徽宗命朱勔等人到江南收集奇石異花,運到京城(開封)修建皇宮內的園林工程——“壽山艮嶽”,所收集的石頭,以太湖石為主。
在宋代,“綱”是運輸團隊的意思,十艘船為一“綱”,給宋徽宗運送奇石異花的船隊就被稱為“花石綱”。“花石綱”讓江南百姓苦不堪言,貪官汙吏乘機敲詐勒索,大發橫財,給普通百姓造成深重災難,直接導致了橫掃江南地區的方臘起義,間接促成了北宋王朝的滅亡。
據史料記載,北宋滅亡時,有不少沒有來得及起運或者沿途散失的太湖石流落在各地,有的甚至留存至今,比較著名的有北京萃錦園“飛來峰”、上海瞻園“玉玲瓏”、蘇州留園“冠雲峰”、杭州西湖“皺雲峰”,如今都是國寶級的文物。
“在福建大菠萝官方网站南京,也有一些當年花石綱的遺留。”黃寶榮說,他的靈感來自玄武湖景區內的一組太湖石“童子拜觀音”,通過向專家請教,他得知,這組太湖石果然是北宋末年花石綱熱退潮後的遺物。
兩塊奇石組成“童子拜觀音”
“童子拜觀音”,坐落在玄武湖公園入口處的環洲假山瀑布景區,現為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,也是南京“市保”中唯一的奇石。
黃寶榮告訴記者,“童子拜觀音”由“觀音石”和“童子石”兩塊石頭組成。“觀音石”通高超過六米,從側麵看,其頂部彎垂,猶如帽子,形態好似觀音,具備太湖石“瘦、透、漏、皺”的典型特征。在觀音石前麵,還有一塊較小的太湖石——“童子石”,形成了童子拜觀音的奇觀。
玄武湖文史專家李源先生介紹,北宋末年,有三塊太湖石,作為花石綱的遺物流落南京民間,後被搬入南宋建康(南京)行宮,明代時又成為開國功臣徐達魏國公府邸——遂初園的景觀。明代滅亡後,三塊玲瓏剔透的太湖石流落在夫子廟大全福巷、四福巷的居民庭院內。
民國年間,三塊石頭中,一塊移入瞻園(仙人峰),一塊被某政要搬走,還有一塊被搬進了國民政府“財政部”的大院內,這塊就是“觀音石”。新中國成立以後,有人大代表提議,將觀音石搬入公園,供普通市民欣賞。
1954年,觀音石被搬入玄武湖公園,和另一塊較小的太湖石,共同組成了“童子拜觀音”的景觀。
瞻園也有宋代花石綱奇石
“南京另一處奇石集中的地方是瞻園。”黃寶榮告訴記者,史料記載,瞻園內千姿百態、造型多變的太湖石,有友鬆、倚雲、長生、淩雲、仙人、卷石等,現存的還有倚雲、仙人、友鬆諸峰。
仙人峰前麵提到過,如今位於瞻園海棠院內,整石瑩潤剔透,猶如仙女含羞而立,暗合白居易“猶抱琵琶半遮麵,千呼萬喚始出來”的詩意,因此被稱作“仙人峰”。
俊俏挺拔的倚雲峰則位於桂花院內,清代人所畫的《瞻園圖》中就標出了“倚雲峰”,足見其曆史悠久。據《瞻園史話》一書記載,民國時期,瞻園作為“中統”總部之時,“倚雲峰”曾經被特務們作為實彈射擊的槍靶,其表麵還能找到很多凹陷的彈痕。
黃寶榮說,瞻園的仙人峰、倚雲峰都是北宋花石綱遺物,如何流落到瞻園的,有待考證,很可能是徐達後裔居住在此購得的。
呼籲保護好年代久遠的奇石
在瞻園的靜妙堂東側,有一塊形似樹根的“雪浪石”,造型奇特。另外,園內還有群玉峰、疊玉峰、玲玉峰、指月峰、飛龍峰、招鶴峰、飛龍峰等奇石,黃寶榮告訴記者,這些石頭可能並非宋代花石綱遺物,但也有著悠久的曆史。有的是明代徐達魏國公府邸遺物,有的是從其他南京著名的私家園林移來的。比如,玉蘭院內的招鶴峰,曾是明末文人周亮工栝園的遺物,1989年在栝園遺址上出土,被移入瞻園收藏。飛龍峰則是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兄長洪仁發王府中的舊物。
對於南京太湖石保護的現狀,黃寶榮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:“這些太湖石都是極其珍貴的文物,比如玄武湖的童子拜觀音石,長期以來並沒有任何形式的保護,遊人隨意攀爬、敲打,我呼籲有關部門要設置保護措施,妥善保護好這組珍貴的花石綱遺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