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的萬物都得感謝大自然的饋贈,大自然的豐富資源供人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,自然萬物一切都是欣欣向榮的模樣,萬物都有生命。這些都是大自然所賦予的。大自然所孕育的太湖石,質地光滑圓潤,表麵光鮮有光澤。現在不論是皇家園林還是私人園林都是用的太湖石來裝扮。確實為景區添光添彩。時至今日,不少富貴人家或雅致庭院還會搜羅太湖石以做收藏和造園之用。 太湖石之所以受到如此青睞,不能不說這是中國人骨子裏“道法自然、天人合一”理念的一種表現。
太湖石不僅僅局限蘇州太湖區域,但卻以蘇州太湖出產的石頭為上品,而其中更以“水石”為最佳。太湖石本是沉積在太湖之中的石灰岩石,經受億萬年湖水不斷的衝擊,形成了千奇百怪的模樣。白居易在《太湖石記》中曾有描述:“有盤拗秀出如靈丘鮮雲者,有端儼挺立如真官神人者,有縝潤削成如珪瓚者,有廉棱銳劌如劍戟者。又有如虯如鳳,若跧若動,將翔將踴,如鬼如獸,若行若驟,將攫將鬥者。”可以說這姿態百千的造型,都是大自然的神來之筆。而正是這種神來之筆,讓普通的石頭吸收了自然的精華,充滿了靈性;再加上人們出於對自然的敬畏,太湖石無疑成為園子裏的靈魂中樞;而千奇百怪的造型,也迎合了中國傳統藝術寫意的精神,在朦朦朧朧形似的同時更追求神似的可貴,這其中的神髓就是大自然的無心之作。因此,古代的文人雅士,歸納出了賞石四法——瘦、漏、透、皺。
瘦,整體觀型
宋玉在《登徒子好色賦》中有“增之一分則太長,減之一分則太短”同樣可以用於太湖石——增之一分則臃腫、減之一分則羸弱。那麽太湖石“瘦”的標準是什麽呢?中國傳統意義上美學,沒有嚴格的數據劃分,全靠意會,講究的是一種自然和諧與感官舒適。太湖石的“瘦”同樣如此。形如美人,則要婀娜多姿;狀若勇士,則要孔武有力;似山川,則需氣勢磅礴或逶迤秀美;如百獸,則追求體形或動作的相類……說到底,就是太湖石像什麽,則要有什麽樣的神態。
漏,局部特征
由於常年湖水的衝蝕,石頭表麵會自然形成“渦、溝、環、洞”,如此一來增加了石頭的肌理感,如同繪畫一般,寥寥數筆增添其中的意境和趣味。
透,內部構造
古人追求“天人合一”,這種大自然造化之功的太湖石自然也離不開天人合一的精神。太湖石的透,就猶如人的七竅通一樣,如此“氣”方能在內部毫無凝滯的運行。據說,驗證是否上品的太湖石,隻要在其中一個渦洞中澆水,會自然從其它渦洞中流出。這樣一來,一塊石頭就可以接收、貫穿天地的靈氣,自然也就活了起來。
皺,天然神韻
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所留下的“雕琢”痕跡,也是人們寄情太湖石的精神依附。沒有強大的內心支撐,如何能在億萬年間的千鑿萬擊中修成正果,早就已經化為齏粉隨波逐流了。太湖石這種象征精神正暗合了傳統文化中“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”的理念。除此之外,從審美角度來看,皺的表現,增加太湖石的觀賞性,也豐富了石頭擬人化、擬物化的寓意特征。
不得不說的是,為了迎合達官貴人賞玩,在古代打撈太湖石也是一件極費人工和危險的事情。太湖石的打撈和現在沉船打撈的原理差不多。先有采石者潛入水中,探明石頭位置,綁上鐵索後用船進行打撈。一塊太湖石小的幾百斤、大的幾頓甚至幾十噸,因此打撈工程可以說是非常的繁複和危險,稍有不慎就是船毀人亡。即使有著種種困難,但是麵對龐大的市場需求和高昂的價格,還是有不少人涉險從事這一行當。
唐朝詩人吳融在他所寫的《太湖石歌》裏,就科學生動地闡述了太湖石的成因和水中開采的方法:“洞庭山下湖波碧,波中萬古生幽石。鐵索千尋取得來,奇形怪狀誰得識”